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方案

点击数:817 | 发布时间:2025-06-15 | 来源:www.cdxkwj.com

    1高中音乐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意义

    高中音乐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具备德育用途,鉴赏的过程既是学会方法、培养乐感、确立观念的过程,也是塑造美好的人格品德和高尚的思想精神的过程;一堂好的音乐鉴赏课还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生活感、世界观、价值观的过程。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过程是学生同意文化熏陶的过程,它可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深远持久的积极影响。目前,不少学校并不看重音乐教学,在他们看来,学校的升学率才是非常重要的,却不知忽略了音乐教学对学校教育而言,是很大的损失。

    2高中音乐课堂中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方案

    2.1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赏析与享受音乐

    2.1.1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时导入一些有趣的话题,如歌手的有关故事、歌曲涉及的有关典故、歌曲的创作由来等,让学生在课堂开始之初就能集中注意力,而不是悄悄在做主科作业或者趴在桌上睡觉。

    2.1.2教师在选择鉴赏音乐作品时,必须要充分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要了解紧跟年代时尚,选取一些学生有兴趣的音乐作品,如教师选取的鉴赏民谣是当下较为时尚的《成都》,那样学生肯定有说不完的话题,但假如教师选取的是自己那个年代时尚的《康定情歌》,那样即便歌曲的艺术价值再大,学生也会选择沉默不语,这个时候音乐课堂变成了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

    2.1.3激起学生音乐学习兴趣仅仅依赖理论常识是不够的,还需要适合地拓展一些有趣的实践活动,教师可以给学生自主学习、自我体验的机会,让他们自己掌握唱某首歌曲,尝试着说说某首歌曲的有关故事,并且讲解为何感觉它好。

    2.2整理作品的形象特征,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

    2.2.1教师需要充分借助多媒体工具来创设情景。教师可以通过将音乐作品形象化的方法来激起学生的想象力,用形象化的画面来启发学生的联想、想象,通过具体的东西来帮助学生投入抽象音乐语言表现的意境。除此之外以歌曲《时间都到哪里了》的鉴赏为例,教师可以在网上下载一些以《时间都到哪里了》为背景音乐的沙画视频,在音乐课堂上充分应用起来。毫不夸张地说,一放这类沙??视频,学生们会哭得稀里哗啦,但这恰恰也证明其魔力所在,值得被学生鉴赏、感知、领悟。

    2.2.2教师要了解善用比较法。在音乐鉴赏中应用比较法是为了愈加准确地感知音乐形象、明确地分辨声音成效,绝对不是通过贬低某一首音乐作品来衬托另一首音乐作品的好坏,而是通过剖析两首不一样的音乐作品的相同点、不同的地方来满足学生的联想、想象欲望。比如: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第六单元第12节,欧洲民间音乐――排箫曲《森林的多伊那和妇女的舞蹈》和《高雅》,两者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一样的地方,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去联想、想象、感知、领悟。

    2.3丰富学生的音乐积累,提升他们的鉴赏水平

    教师仅仅依赖对几首音乐作品的随便解析是不可能提升学生鉴赏能力的,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经验总结、积累的过程,需要一次又一次地感知、领悟出色音乐作品。

    一方面,教师可以教会学生哼唱一些简单易学的出色音乐作品,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教师选取音乐作品时,必须要从学生的实质状况出发,选取一些主旋律美、容易唱、能引起共鸣的歌曲。太难的歌曲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的信心,也会让学生产生恐惧感,长期进步下去,学生会变得抵触音乐课。

    其次,教师在选取音乐鉴赏作品时,一是要选择正能量的歌曲,二是要选择思想性、艺术性较高的作品,三是要充分考虑学生自己的鉴赏水平;其实,有的歌是十分负能量的,高中生的重压本来已经非常大,音乐课应该是他们释放重压的课堂,而不应该是加重负担的课堂。还有一些歌语言低俗,但却深入大众欢迎,这种音乐作品是绝不可以带入课堂的。音乐鉴赏课就是要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2.4因势利导,正确引导学生的审美情趣

    就音乐鉴赏教学的近况而言,大部分学生对书本上的歌剧、民歌、戏曲是完全不有兴趣的,他们只对时尚歌曲有兴趣,甚至还有非常深的造诣,这便需要教师要积极探寻时尚歌曲与有关的课本音乐作品的共通点,将二者有机融合,通过对时尚歌曲的引入燃起学生学习书本上的歌剧、民歌、戏曲的欲望。虽然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具备艺术性,但它还具备最强的专业性,一味地依赖感情来鉴赏是不可以的,教师还需要进行音乐专业常识的教授,让学生理解音乐的真的特点,提升他们对音乐的分辨能力、辨别能力。

    3结语

    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按部就班的长期过程,需要教师的耐心、细心和责任心,也需要学生自己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人力资源网(https://www.dgzhou.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人力资源网微博

  • 中国人力资源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